品鱻魚 X 仁愛市場
擁有百年歷史的仁愛市場與崁仔頂漁市,共同演繹了基隆的百年市場史。
以旭川河為分界,從東岸仁愛市場,過河延伸到西岸崁仔頂漁市,晝夜不止息的活力,
牽繫著整個基隆市的脈動。
清代官道 從福德宮萌芽的市集
建於清.道光年間的「福德宮」(土地公廟),是地方民眾的信仰中心, 走清官道的商人出發前會到「福德宮」祈福。
因清官道交通便捷,陸續有外鄉人定居於此,附近的小販也在此聚集做起生意, 漸漸形成福德市場的雛型。
註:福德宮前清官道路名,清領時期稱「福德街」,現在稱為「愛三路49巷」。
日治時期 福德市場的轉變
以旭川河為分界,東岸的「福德市場」設立於1909年,往昔俗稱「大市場」, 在當時是基隆最大的蔬果批發市場。
1922年完工的三層樓水泥建築―基隆博愛團(博愛館),是當時最新穎的近代建築, 一樓店面,二、三樓住家,也是日治時期的社會住宅。
於1930年代,日本政府將此地區改建為「公設福德食料品小賣市場」。
1980年代 「大市場」進駐仁愛/博愛市場大樓
1980年代因為二棟建築(博愛館)已老舊,市政府改建為博愛與仁愛兩棟綜合大樓, 一、二樓做為市場,地下二層為停車場,三至十樓為住家。
仁愛/博愛市場大樓於1989年10月25日正式啟用。原在附近騎樓下擺攤的小吃攤,大多搬到市場二樓, 新的攤商也陸續開張,形成今日一樓爲生鮮攤販,二樓為飲食小吃的市場型態。
時至今日 仁愛市場的現況
目前的仁愛/博愛市場,雖然經歷疫情的衝擊,影響了大多攤販的經濟,也無法澆滅攤販們的熱情。
然而,時至今日,「仁愛市場」還是在地人心中最好採購食材和品嚐美食的去處, 在網路時代下也成為各個部落客、觀光客的美食和生鮮食材推薦的熱門地點。
資料來源:
品鱻魚/國家文化記憶庫/港都記事/基隆市志/公共電視/台灣的飲食街道
雨港新廟口/追求安定,邁向繁榮/港都雞籠文化出航/基隆開發史/基隆旅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