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基隆港,有很多小漁船和舢舨,但原本田寮河及石硬港、蚵殼港等因河水漫流,船隻無法上溯,
日人在築港時,同時築造、浚深注入基隆港的溪河,使許多小船可以由運河進到市內沿線各地,
增加交通及運貨物的方便性。颱風來時,又可以做為小船的避風港
日治時期 旭川河的改造工程
旭川河原本為二條分支的河流,一者出海口於今旭川河口,一者則在現今基隆火車站一帶。
前者為現今的南榮河(石硬港)前身,後者為現今的西定河(蚵殼港)前身。
日治時期,西定河口改與南榮河匯流,並一同由旭川河口流入港口。
配合第二期築港計畫、追加計畫逐漸完成旭川河筆直的河道。第四期築港工程,
並同時進行市區內河川的整治。
早期的旭川河道上與田寮河相同,平時常有舢舨航行、運送貨物,節慶時還有龍舟、划船比賽。
日治時期-旭橋 基隆玄關的近代設施象徵
旭橋起初為木造橋體,後於1932年(昭和7年)改建為鋼筋混泥土橋。橋身長約100尺,
寬9間(1間約為6尺),施包含人行道、車道、電燈照明設備。
於1933年(昭和8年)正式落成。開通典禮上同樣邀請神官行神道儀式,
並邀請當時的壽公學校(今信義國小前身)和雙葉學校(今仁愛國小前身)之師生
一同作為首位渡橋者之紀念。旭橋的設計採用當時最為先進的拱橋式建築。
1945年代 旭川河改名:基隆運河
1945年中華民國接管臺灣後,旭川改名基隆運河,在地人都稱為「旭川河」或「旭運河」。
由於基隆市區的面積開始擴張,但基隆的平地面積狹小,市區已經沒有更多的平地可供開發,
於是就有了與河爭地的情景,也成為了拓展市區街道的重要選擇之一。
1959年基隆市政府動工填平仁五路附近旭川河的船塢及部份南榮河河床,
之後在此新生地上興建了東和大樓及基隆市警察局第一分局。
時至今日 旭川河和三橋現況
由於旭川河於戰後日漸淤塞,市府在1975年至1978年間於旭川河進行大規模的整治工程,
在整個旭川河的河面上加蓋,興建了明德、親民、至善三棟大樓,並將原本旭川河岸的住戶遷入。
2021年的整建工程發現疑似明德橋橋體遺跡,親民、至善橋橋主梁明顯裂開變形,
鋼筋鏽蝕混泥土剝落,舊時之石駁坎重新露出。
2022年9月20日至善橋完成修繕作業,崁仔頂漁市與仁愛市場兩大市集的交通開始暢通無阻。
資料來源:
品鱻魚/崁仔頂聯誼會/國家文化記憶庫/基隆市志/基隆市歷史建築展
雨港新廟口/追求安定,邁向繁榮/港都雞籠文化出航/基隆開發史/糶手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