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崁仔頂魚市 崛起的故事

崁仔頂魚市 崛起的故事

​讓崁仔頂品鱻魚男子來說說






清代時期 飄洋過海的移民


清雍正時,福建漳、泉兩州人民為謀生計漂洋過海到台灣討生活:他們沿著基隆港灣田寮河、牛稠港、

石硬港等定居,並漸漸形成街市型態的集方式。因道路及屋舍依山鑿石築成階梯狀,故稱為「崁」,

又因在崁上故稱為「崁仔頂」。同時,由於外國的入侵,清朝大將劉銘傳海軍更曾與法國海軍在此交戰,

最後竟能一戰擊潰法軍使台灣不致淪為殖民地的命運。因此,基隆早期不但是商船、漁船雲集之處,

而且因地形東北臨海更有基隆嶼、和平島等屏障,自然形成一處絕佳的商業、軍事重鎮。



日治時期 水產街的誕生


在1931年(昭和6年)的基隆市市街商店名冊上,可以看到當時在今孝一路經營海產販賣的店面有三家,

分別是新源成、義隆、蔡仲;到了1940年(昭和15年)則有新源成、義隆、陳泰成、蔡源成等四家,

不過當時這些店家所販售的海產物並不包括鮮魚,因為依日治時代的批發市場管理辦法,

生鮮漁獲物的批發全部歸由當時的台灣水產株式會社經營。(時至今日在地人仍稱該地名為〝水產〞)



民國時期 崁仔頂魚市逐漸壯大


民國40年以後,因漁船動力化,漁業作業區域擴增,漁獲量大幅成長,

崁仔頂魚市的集散貨機能因之增強,集散貨量也不斷增加。

民國60年以後,國民生活水平提升,鮮魚的消費需求增加許多,而交通運輸機能也更為通暢,

崁仔頂魚市乃因此時機打下了高級高價魚貨專業批發市場的名聲。

民國67年以前,孝一路和愛一路之間有旭川運河,可以通行小船,

當時北海岸和東北角海岸各漁港的小漁船可以直接運熟魚到碼頭前的商店門口。

民國67年之後,因運河逐漸淤塞不通,才將旭川河加蓋。



目前現況 台版築地市場


崁仔頂魚市場的每日作息大概由凌晨午夜十二點開始,載魚貨的大卡車就陸續聚集到孝一路,

有些大型卡車上面還附有起重吊架方便卸貨。

凌晨一點左右,孝一路各魚行面前的500燭光黃色登大放光明,魚行的人員開始動員起來,

對於魚貨進行分級,將水冰的鮮魚按大小好壞分裝到一個個篩狀的塑膠圓籃內,

排列於層層鐵架、箱子和磅秤上,等待拍賣;也有些就原有的包裝拍賣,

如空運進口以保力龍箱裝的冰鮮旭蟹、龍蝦等魚貨。





資料來源:

品鱻魚/崁仔頂聯誼會/鄭桑溪 港都舊情/基隆文心叢刊之八十七/文化中心出版品 糶手的春天

bottom of page